Currently viewing the human version
Switch to AI version

什麼是Serverless Framework?為什麼這麼多人在用?

Serverless Framework就是一個讓你不用在AWS控制台裡點到手抽筋的工具。說白了,你寫個YAML文件,它幫你把所有雜七雜八的雲端資源都搞定。聽起來很美好對吧?實際上確實挺好用的,但也有很多能讓你頭疼的地方。

Serverless Architecture Diagram

核心概念簡單,但坑也不少

這玩意兒的核心思想是以Lambda functions為中心。你在`serverless.yml`裡定義函數,配置觸發事件,然後Framework會自動創建一堆AWS資源:

  • Lambda functions - 你的業務邏輯代碼
  • API Gateway - 處理HTTP請求路由
  • IAM roles - 這個該死的權限系統能讓你懷疑人生。你以為給了Lambda執行權限就夠了?錯!還需要各種奇葩的權限,而且錯誤信息完全不說人話
  • CloudFormation stacks - 底層基礎設施,當它出錯的時候你就等著查CloudWatch日誌

看看這個簡單的API例子

service: my-api
provider:
  name: aws
  runtime: nodejs22.x  # AWS在2024年11月就支持了Node.js 22

functions:
  hello:
    handler: handler.hello
    events:
      - http:
          path: /hello
          method: get

看起來很簡單對吧?`serverless deploy`一下就能搞定。但是(重點來了),這個「一條命令部署」在你第一次用的時候有80%概率會失敗。

最常見的錯誤:

  • "The AWS Access Key Id you provided does not exist in our records" - 十個新手九個栽在這裡
  • "Code Storage Limit Exceeded" - node_modules太大,Lambda包超過250MB就死翹翹
  • "User: xxx is not authorized to perform: iam:CreateRole" - IAM權限不夠,但AWS不會明確告訴你缺什麼
  • "Configuration validation failed" - 这个最坑爹,錯誤信息含糊得要死,我們試過一個typo(hander寫成了handler)搞了兩個小時才發現

我記得去年3月第一次部署的時候光是搞懂為什麼API Gateway總是返回502錯誤就花了半天時間。錯誤信息就一句:

{"message": "Internal server error"}

API Gateway Error Example

媽的,這能說明什麼?後來翻遍CloudWatch Logs才發現是Lambda函數的return格式不對 — 它要求這種格式:

return {
    statusCode: 200,
    body: JSON.stringify({message: 'Hello'})
}

少個statusCode或者body不是JSON字符串都不行。這種細節官方文檔寫得不清楚,你只能自己踩坑。就這么简单?想得美,還有一堆隱藏的坑等著你。

為什麼這麼多人還在用這玩意兒?

雖然有這些坑,但不得不承認Serverless Framework確實有它的優點:

1. 比CloudFormation好寫多了
如果你見過原生CloudFormation的YAML嵌套地獄,你就會明白為什麼大家寧願用Serverless Framework。那玩意兒能把人寫瘋了,一個簡單的Lambda函數要寫幾十行配置。

2. 插件生態確實豐富
有超過1000個插件,雖然質量參差不齊,但基本上你想要的功能都有人做過。比如serverless-offline可以本地調試,serverless-bundle可以打包優化,這些都能省不少事。

3. 多雲支持
雖然99%的人都用AWS,但萬一哪天老闆突然說要切Azure或GCP,你不用完全重寫配置。當然,這種情況基本不會發生就是了。

4. 本地開發還算可以
serverless offline插件基本是必裝的,但別指望它能完全模擬Lambda環境。有些在本地跑得好好的代碼部署到AWS上就莫名其妙地掛了,通常是因為權限問題或者環境變量的差異。我們遇到過好幾次這種情況。

大公司確實在用,但這不代表沒問題

像Netflix、Coca-Cola、BMW這些大公司確實在生產環境用Serverless Framework。但你要知道,大公司有專門的DevOps團隊來處理這些工具的各種問題。對於我們這些小團隊來說,遇到奇怪的bug可能要自己摸索好久才能解決。

我記得有一次我們的Lambda函數突然開始超時,查了一天才發現是某個依賴包在新版本裡有內存洩漏。這種問題在官方案例裡是不會告訴你的。

不過話說回來,工具本身還是相當穩定的。我們五個人的小團隊生產環境用了兩年多,除了偶爾的部署失敗之外,沒出過大問題。

但是(重點來了),2024年底發生的收費風波讓很多人開始重新考慮這個選擇...

2025年的Serverless Framework:許可證風波與社區分叉

突如其來的收費大刀:v4版本的「商業化轉型」

2023年底,Serverless Inc.搞了個「驚喜」 — v4版本突然宣布:年收入超過200萬美元的公司要開始交保護費了

說實話,我當時第一反應是「這也太突然了吧」。雖然開源項目商業化很正常,但這種突然變臉的做法確實讓人措手不及。

收費標準(看完你可能會肉疼)

他們搞了個"Credits"系統,聽起來很高大上,實際上就是按服務實例收錢:

  • 1 Credit = 1 Service Instance(在某個regionstage部署超過10天)
  • Pay-as-you-go: $4/Credit(單買貴得要死)
  • Reserved Credits: 最低$1/Credit(批量購買有折扣,但誰知道以後會不會漲價)

Serverless Framework Workflow

給你算筆帳:一個普通的服務部署在dev、test、prod三個環境,就是3 Credits/月。如果你還需要多地區部署(比如us-east-1和eu-west-1),那就是6 Credits/月。看起來不多,但如果你有十幾個微服務,這錢加起來就不是小數目了。

雖然小公司和個人開發者還是免費的,但問題是誰知道他們以後會不會把這個門檻降低?

CEO親自下場:傲慢地拒絕Node.js 22支持

更讓整個社區炸鍋的是2024年12月發生的事情。有個好心的開發者提交了一個Pull Request,想讓v3版本支持Node.js 22 — 畢竟這是很正常的需求對吧?

結果Serverless Inc.的CEO Austen Collins直接把PR關了,態度還挺傲慢的,基本就是說:

"我們不再維護V3了,你們要用新功能就升級V4付費版本。"

這他媽的就是在明擺著耍流氓啊!更操蛋的是,AWS官方早在2024年11月就發布了Lambda對Node.js 22的原生支持,但Serverless Framework v3的用戶依然用不了。Node.js 20會在2026年4月停止支持,這等於把所有免費用戶往付費版本趕。更讓人氣憤的是,這個PR其實改動很小,就是幾行代碼的事情,但公司就是不願意做。

這種做法把整個開源社區都惹毛了。畢竟大家用了好幾年的工具,突然被告知「想要安全更新?交錢!」,誰能不生氣?

社區反擊:oss-serverless fork拯救世界

Open Source Fork Icon

開源社區的反應速度還是很快的,很快就有人站出來說「那我們自己搞一個」。於是就有了**oss-serverless**這個v3的fork版本。

這個fork版本做了一些官方不願意做的事情:

  • ✅ 支持Node.js 22(就是官方拒絕的那個PR)
  • ✅ 修復了一些安全漏洞
  • ✅ 優化了CLI性能(部署確實快了一些)
  • ✅ 移除了一些沒用的組件

切換也很簡單,就是換個包名:

npm remove -g serverless
npm install -g osls

社區承諾維護5年,但說實話,開源項目的承諾你懂的... 能堅持多久真的不好說。不過至少現在看起來還是活躍的,有人在積極維護。

對於不想付費又需要新功能的團隊來說,這個fork確實是個不錯的選擇。但如果你的公司對工具鏈穩定性要求很高,還是建議考慮官方版本。

國內雲廠商的絕佳機會

這次風波其實給阿里雲、騰訊雲、華為雲這些國內廠商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機會。畢竟很多中國公司用AWS本來就很麻煩 — 要麼網路慢,要麼合規問題,要麼就是成本高。

如果國內廠商能趁機推出一個類似Serverless Framework但專門針對國內雲平台的工具,說不定真能搶到不少市場份額。不過這需要長期投入,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。

說到底,技術選型這種事情穩定性和生態比價格更重要。Serverless Framework雖然開始收費了,但如果它能提供更好的開發體驗和企業級支持,對大公司來說這錢還是值得花的。只是對於我們這些小團隊來說,就得好好權衡一下了。

反正官方已经这样了,我们也只能另想办法。

Serverless Framework vs 其他選擇:該跳船還是繼續被收割?

收費這事一出,我身邊不少朋友都在考慮跳船。主要候選人就是AWS SAM、AWS CDK,還有一堆小眾選擇。但說實話,這些工具都有自己的操蛋之處,根本沒有完美的解決方案。

AWS Serverless Tools

AWS SAM:官方親兒子,但不一定好用

AWS Serverless Application Model (SAM) 是Amazon自己做的serverless框架,聽起來很靠譜對吧?

SAM確實有些優點

但SAM的痛點也很明顯

  • 只能用AWS:別的雲平台就別想了,被鎖死在AWS生態
  • 學習曲線陡峭得要命:語法基本就是CloudFormation的簡化版,對新手極不友好
  • 插件生態幾乎沒有:想要的功能基本要自己寫

我試過SAM,說實話本地調試確實比Serverless Framework好用,但是學習成本真的不是開玩笑的。光是搞懂那個複雜的CloudFormation語法就能讓人抓狂。而且一旦出錯,錯誤信息比Lambda的cold start還讓人絕望 — 經常是一堆CloudFormation的錯誤代碼,根本不知道問題出在哪裡。

實際對比一下部署同一個API的配置:

Serverless Framework:

functions:
  hello:
    handler: index.handler
    events:
      - http: GET /hello

AWS SAM:

HelloFunction:
  Type: AWS::Serverless::Function
  Properties:
    CodeUri: hello-world/
    Handler: app.lambdaHandler
    Runtime: nodejs22.x  # 至少現在能用最新runtime了
    Events:
      HelloWorld:
        Type: Api
        Properties:
          Path: /hello
          Method: get

SAM確實更冗長,但如果你習慣了CloudFormation那套語法,可能會覺得更明確一些。

AWS CDK:程序員的蜜糖還是毒藥?

Cloud Development Kit (CDK) 讓你用TypeScriptPython等編程語言來寫基礎設施代碼。聽起來很酷,實際上...

CDK的誘人之處

  • 類型安全:TypeScript的智能提示確實爽,編譯時就能發現很多問題
  • 可復用性:能封裝成packages,在多個項目間共享配置
  • 表達能力強:循環、條件判斷、函數抽象,想怎麼玩怎麼玩

但CDK的坑更深

  • 過度工程化:太容易讓人想搞複雜的抽象,最後維護起來要命
  • 學習成本高得離譜:需要同時精通AWS服務和編程語言,新人基本搞不定
  • 調試是噩夢:出錯時你要在TypeScript代碼、生成的CloudFormation模板、AWS錯誤信息之間來回跳轉,頭都大了

舉個真實例子:去年11月我幫同事調試CDK部署失敗,錯誤信息是:

UPDATE_ROLLBACK_IN_PROGRESS for stack: CdkStack
CloudFormation cannot update a stack when a custom-named resource exists in the template

這他媽說的是什麼?我花了兩個小時才發現是因為他們給Lambda函數起了個custom name,然後CDK試圖更新時衝突了。解決方案?要麼刪掉整個stack重部署,要麼手動修改CloudFormation模板。這種問題在Serverless Framework裡基本不會遇到。

我見過不少團隊用CDK搞出了很「elegant」的抽象層,結果過了半年根本沒人敢動那些代碼。Alex DeBrie這篇文章說得很對:CDK太容易讓開發者陷入過度設計的陷阱。

我個人的經驗是,除非你的團隊有專門的基礎設施工程師,否則還是別碰CDK了。大部分serverless項目用不到那麼複雜的抽象。

其他選擇:都有各自的問題

  • SST (Serverless Stack):基於CDK的上層封裝,想要兩全其美,但結果可能是兩邊都不討好
  • Pulumi:多雲IaC平台,支持更多編程語言,但生態系統遠不如Terraform成熟
  • Terraform:雖然不是專為serverless設計,但也能管理Lambda。問題是配置比上面幾個都要複雜

中國開發者的額外痛點

如果你在北京、上海、深圳這邊,還要考慮這些鬼東西:

網絡問題讓人抓狂

  • Serverless Framework部署時經常因為網絡問題卡住,特別是第一次部署
  • npm安裝插件經常超時,你得準備好魔法上網工具
  • 有些插件會嘗試訪問被牆的服務,直接用不了

國內雲平台各搞各的

  • 阿里雲Function Compute:有個叫Fun的工具,但已經不維護了
  • 騰訊雲SCF:支持Serverless Framework插件,但功能有限
  • 華為雲FunctionGraph:也有部署工具,但文檔寫得一般

最要命的是這些工具都不兼容,你在AWS上的配置基本沒法直接遷移到國內雲平台。

合規性也很頭疼

  • 金融、醫療等行業的數據不能出境,必須用國內雲
  • 各種備案要求,讓部署變得更複雜

我的血淚建議

小團隊或個人開發者
別糾結了,繼續用Serverless Framework v4。免費額度夠用,而且你也沒那麼多精力去學新工具。

純AWS用戶
如果不差錢就繼續用Serverless Framework付費版。如果想省錢又不怕麻煩,可以試試AWS SAM,但做好心理準備 — 學習曲線真的很陡。

大公司
錢不是問題的話,Serverless Framework v4的企業功能確實值得。但如果你們有專門的基礎設施團隊,考慮一下CDK也不是不行。

就是不想付費的頑固分子
oss-serverless fork版本,但要做好隨時跳船的準備。開源項目的承諾你懂的...

國內用戶
如果主要用國內雲,就別折騰了,直接用雲廠商的官方工具。雖然功能簡陋一些,但至少不用擔心網絡問題。

常見問題解答

Q

Serverless Framework v4到底要不要付費?

A

只有年收入超過200萬美元的公司才需要付費。個人開發者、初創公司、開源項目、教育機構都免費。基本上,如果你需要問這個問題,你很可能不需要付費。

Q

v3還能用多久?會不會突然停止工作?

A

v3不會突然停止工作,你現有的項目會繼續運行。但官方已經停止維護v3,不會有新功能和安全更新。更要命的是,AWS在2024年11月已經發布了Node.js 22支持,但v3用戶完全用不了。Node.js 20支持到2026年4月,所以你要麼在一年內遷移到v4付費版,要麼切換到oss-serverless fork。

Q

oss-serverless這個fork靠譜嗎?

A

短期內應該還行,維護者確實在積極修復bug和添加新功能。但說實話,開源項目的「承諾5年維護」你也就聽聽,誰知道維護者哪天累了或者找到新工作就不管了。

我們三個人的小團隊現在還在觀望。如果你的項目不是特別關鍵,可以試試。但如果是生產環境的核心服務,我還是建議慎重考慮。畢竟出了問題你找誰去?

Q

切換到AWS SAM有多麻煩?

A

說不麻煩是騙人的。我試過遷移一個中等複雜度的服務,光是搞懂SAM那套鬼畜的CloudFormation語法就花了三天,看得頭都大了。更操蛋的是,Serverless Framework的很多插件在SAM裡根本沒有對應功能,你得自己重新造輪子,相當於推倒重來。

簡單的CRUD API可能一兩天能搞定,但如果你用了custom domain、多stage部署、環境變量管理這些功能,準備好花一到兩週的時間重寫配置。更別說那些用了奇葩插件的項目了。

Q

為什麼不直接用AWS CDK?

A

CDK很強大,但也很容易過度工程化。除非你的團隊有人專門負責基礎設施代碼,否則維護起來會很頭疼。對大部分serverless項目來說,聲明式的YAML配置比編程語言更合適。

Q

國內能正常使用Serverless Framework嗎?

A

技術上可以,但體驗很痛苦。npm install插件經常超時,部署的時候經常卡在上傳代碼包這一步。我們團隊從去年夏天開始都是開著魔法上網工具才敢部署,否則十有八九會失敗。

更麻煩的是,有些插件會嘗試訪問被牆的服務,你根本用不了。比如某些監控插件,國內基本別想用。如果你主要用阿里雲或騰訊雲,真的建議直接用他們的官方工具,雖然功能簡陋但至少不用擔心網絡問題。

Q

Lambda cold start問題嚴重嗎?

A

說不嚴重是騙人的。我們之前有個電商API,用戶抱怨「有時候快有時候慢」,後來發現就是cold start搞的鬼。我們用CloudWatch監控了一個月的數據,發現這些操蛋的規律:

  • Node.js 18: cold start大概四五百毫秒到差不多快一秒吧
  • 包大小影響巨大: 我們那個50MB左右的包cold start要一秒多,10MB的包大概三百毫秒
  • 內存設置很關鍵: 128MB的函數cold start慢死了,要兩秒多,512MB的大概四五百毫秒
  • 流量低的函數最慘: 每小時就幾個請求的那些函數,基本每次都是cold start

我記得大概三分之一的請求會碰到cold start,延遲從正常的幾十毫秒跳到六百到一千多毫秒不等。用戶體驗就是有時候點一下秒開,有時候轉圈圈轉到懷疑網絡斷了。

現在我們生產環境都開了Provisioned Concurrency,每個函數每月多花$15-30,但至少不用半夜被用戶投訴叫醒。如果你不想花錢,可以試試定時ping(每5分鐘觸發一次函數),但這種做法就是在繞過問題而不是解決問題,而且浪費調用次數。

Q

Serverless適合什麼類型的應用?

A

適合的場景:

  • API後端和微服務
  • 數據處理和ETL pipeline
  • 定時任務和批處理
  • Webhook和event處理
  • 原型開發和MVP

不適合的場景:

  • 長時間運行的任務(Lambda有15分鐘限制)
  • 需要持久連接的應用(如WebSocket服務器)
  • 對延遲極其敏感的應用
  • 有複雜狀態管理需求的應用
Q

怎麼在Serverless Framework中管理環境變量和密鑰?

A

建議使用AWS Systems Manager Parameter Store或AWS Secrets Manager:

provider:
  environment:
    DB_HOST: ${ssm:/myapp/db/host}
    API_KEY: ${ssm:/myapp/api/key~true}  # ~true表示加密參數

絕對不要把敏感信息直接寫在serverless.yml裡!

Q

部署失敗了怎麼辦?

A

先別慌,這種事情經常發生。我總結了一套調試流程:

  1. 檢查基本配置 - AWS credentials、region設置,這是90%部署失敗的原因
  2. 看錯誤信息 - 雖然CloudFormation的錯誤信息經常不說人話,但還是要仔細看
  3. 用verbose模式 - serverless deploy --verbose能看到更多細節,雖然輸出很長
  4. 檢查包大小 - Lambda有250MB限制,node_modules太大就死翹翹了
  5. IAM權限 - 這是最頭疼的,通常是權限不夠,但AWS不會明確告訴你缺什麼權限

我遇到過最奇葩的情況是S3 bucket名字衝突導致部署失敗,花了兩個小時才找到原因。所以有時候問題可能很奇怪,耐心點慢慢排查。

Q

現在能用Node.js 22部署Lambda嗎?

A

如果你用Serverless Framework v4付費版,當然可以,AWS在2024年11月就支持了nodejs22.x runtime。但如果你還在用v3免費版,就算了吧,官方拒絕添加這個支持。

你的選擇就是:

  1. 升級到v4付費版(如果公司年收入超過200萬美元)
  2. 切換到oss-serverless fork版本 - 已經支持Node.js 22
  3. 遷移到AWS SAM或CDK - 原生支持最新runtime

記住,Node.js 20會在2026年4月停止支持,你得提前計劃。

Q

可以在CI/CD中使用Serverless Framework嗎?

A

當然可以,很多團隊都在生產環境這樣用。建議使用AWS IAM roles而不是access keys,並且為不同環境配置不同的部署權限:

## buildspec.yml for AWS CodeBuild
phases:
  install:
    commands:
      - npm install -g serverless
  build:
    commands:
      - serverless deploy --stage $STAGE_NAME

Serverless Framework vs 競爭對手對比

特性

Serverless Framework

AWS SAM

AWS CDK

開發商

Serverless Inc. (現在要收錢了)

Amazon (官方親兒子)

Amazon (官方但複雜)

配置語言

YAML為主,支持其他

YAML/JSON

編程語言(主要TypeScript)

學習曲線

新手友好,老手也不會踩太多坑

中等偏難,需要懂CloudFormation

對新手來說就是地獄

多雲支持

支持但很少人用非AWS

只能AWS

只能AWS

本地開發

serverless-offline還行,但不是完美模擬

sam local確實好用

基本的支持,但設置麻煩

部署速度

通常還行,除非遇到網絡問題

差不多,錯誤信息更清楚

第一次慢得要命

插件生態

很豐富,但質量參差不齊

幾乎沒有,要什麼功能自己寫

可以用npm packages,但整合麻煩

企業功能

Dashboard挺好用,但要付費

基本的監控,夠用

和AWS服務整合最深

費用

大公司要交保護費了

永遠免費(除非AWS瘋了)

永遠免費

文檔質量

還不錯,社區資源多

官方文檔很詳細

文檔全面但太複雜

踩坑概率

中等,主要是插件的鍋

較低,但一踩就是大坑

很高,錯誤定位困難

相關資源與深入學習