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erverless Framework就是一個讓你不用在AWS控制台裡點到手抽筋的工具。說白了,你寫個YAML文件,它幫你把所有雜七雜八的雲端資源都搞定。聽起來很美好對吧?實際上確實挺好用的,但也有很多能讓你頭疼的地方。
核心概念簡單,但坑也不少
這玩意兒的核心思想是以Lambda functions為中心。你在`serverless.yml`裡定義函數,配置觸發事件,然後Framework會自動創建一堆AWS資源:
- Lambda functions - 你的業務邏輯代碼
- API Gateway - 處理HTTP請求路由
- IAM roles - 這個該死的權限系統能讓你懷疑人生。你以為給了Lambda執行權限就夠了?錯!還需要各種奇葩的權限,而且錯誤信息完全不說人話
- CloudFormation stacks - 底層基礎設施,當它出錯的時候你就等著查CloudWatch日誌吧
看看這個簡單的API例子:
service: my-api
provider:
name: aws
runtime: nodejs22.x # AWS在2024年11月就支持了Node.js 22
functions:
hello:
handler: handler.hello
events:
- http:
path: /hello
method: get
看起來很簡單對吧?`serverless deploy`一下就能搞定。但是(重點來了),這個「一條命令部署」在你第一次用的時候有80%概率會失敗。
最常見的錯誤:
- "The AWS Access Key Id you provided does not exist in our records" - 十個新手九個栽在這裡
- "Code Storage Limit Exceeded" - node_modules太大,Lambda包超過250MB就死翹翹
- "User: xxx is not authorized to perform: iam:CreateRole" - IAM權限不夠,但AWS不會明確告訴你缺什麼
- "Configuration validation failed" - 这个最坑爹,錯誤信息含糊得要死,我們試過一個typo(
hander
寫成了handler
)搞了兩個小時才發現
我記得去年3月第一次部署的時候光是搞懂為什麼API Gateway總是返回502錯誤就花了半天時間。錯誤信息就一句:
{"message": "Internal server error"}
媽的,這能說明什麼?後來翻遍CloudWatch Logs才發現是Lambda函數的return格式不對 — 它要求這種格式:
return {
statusCode: 200,
body: JSON.stringify({message: 'Hello'})
}
少個statusCode
或者body
不是JSON字符串都不行。這種細節官方文檔寫得不清楚,你只能自己踩坑。就這么简单?想得美,還有一堆隱藏的坑等著你。
為什麼這麼多人還在用這玩意兒?
雖然有這些坑,但不得不承認Serverless Framework確實有它的優點:
1. 比CloudFormation好寫多了
如果你見過原生CloudFormation的YAML嵌套地獄,你就會明白為什麼大家寧願用Serverless Framework。那玩意兒能把人寫瘋了,一個簡單的Lambda函數要寫幾十行配置。
2. 插件生態確實豐富
有超過1000個插件,雖然質量參差不齊,但基本上你想要的功能都有人做過。比如serverless-offline
可以本地調試,serverless-bundle
可以打包優化,這些都能省不少事。
3. 多雲支持
雖然99%的人都用AWS,但萬一哪天老闆突然說要切Azure或GCP,你不用完全重寫配置。當然,這種情況基本不會發生就是了。
4. 本地開發還算可以serverless offline
插件基本是必裝的,但別指望它能完全模擬Lambda環境。有些在本地跑得好好的代碼部署到AWS上就莫名其妙地掛了,通常是因為權限問題或者環境變量的差異。我們遇到過好幾次這種情況。
大公司確實在用,但這不代表沒問題
像Netflix、Coca-Cola、BMW這些大公司確實在生產環境用Serverless Framework。但你要知道,大公司有專門的DevOps團隊來處理這些工具的各種問題。對於我們這些小團隊來說,遇到奇怪的bug可能要自己摸索好久才能解決。
我記得有一次我們的Lambda函數突然開始超時,查了一天才發現是某個依賴包在新版本裡有內存洩漏。這種問題在官方案例裡是不會告訴你的。
不過話說回來,工具本身還是相當穩定的。我們五個人的小團隊生產環境用了兩年多,除了偶爾的部署失敗之外,沒出過大問題。
但是(重點來了),2024年底發生的收費風波讓很多人開始重新考慮這個選擇...